近期,纳斯达克高级副总裁、全球监管运营主管Eun Ah Choi参加了题为“重新审查IPO的上市”和“重新评估小型上市公司框架”的讨论。
会议讨论2021年峰值后IPO骤降问题:因监管负担、披露成本及审计复杂,更多公司长期私有化,成长型企业还面临研究覆盖不足、难满足样板披露要求的困境;
因此,圆桌会议强调,解决方案在于简化流程、降低负担、实施量身定制的规则并探索替代途径,目标是创造一个更友好、可持续的公开市场环境,吸引更多公司上市以促进增长和创新。
针对挑战,小组成员建议用定制化披露备案适配小公司需求(弃一刀切),还强调需调整申报人地位标准、简化高管薪酬披露、扩大WKSI 资格以贴合公司成熟度与市场经验。
Choi 表示:据上市公司反馈,监管改革对美国企业进入并成功立足公共市场至关重要,无改革投资者将错失参与企业增长的机会;纳斯达克将持续倡导利好框架:支持资本形成、促创新、护投资者,助力小公司在公共市场发展。
随着上市监管优化,8月美股IPO活跃度倍增:新股需求强劲!企业抢抓窗口期
对于投资银行家而言,夏季末本是一年中最清闲的时段之一,但今年市场却打破了惯例。
8月中旬,IPO市场已呈现爆发态势:共有12家新公司完成发行(单笔融资至少5000万美元),总筹资规模约29亿美元,活动量较往年同期增长约一倍。
对比过去十年的数据,8月IPO平均家数为9家,总融资额约15亿美元,今年的活跃度显著提升。
IPO研究公司Renaissance Capital的投资策略总监艾弗里·马克斯指出:"市场对新股的需求非常明确,这些企业正在抓住窗口期推进上市。"他提到,尽管过去几年IPO市场基本处于放缓状态,但当前的需求激增并不意外,"若没有如此强劲的市场需求,这些公司可能不会选择此时上市"。
加密货币交易所运营商Bullish(BLSH.US)近期的高调IPO便是典型案例:其以37美元/股的发行价筹集超10亿美元,首日开盘价飙升至90美元,收盘时市值达100亿美元,几乎是IPO前估值的两倍。
这种热度在7月已有预兆——当月共29家公司完成IPO,总融资52亿美元,其中包括设计软件制造商Figma(FIG.US)。
Figma于7月31日上市,首日股价较发行价涨幅超200%,盘中一度飙升250%。
中企上市企业数激增,指数强势
年初至今,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幅已达16.76%,一度跑赢同期美国三大指数,势头尤为抢眼。
其中,亿鹏能源以 11.71% 的涨幅领跑,水滴公司上涨 8.98%,小马智行、世纪互联、陆控、正业生物、乐信等5只个股涨幅均超过 5%,个股的强势拉升对金龙指数的整体上扬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。
截至发稿前,今年已有超过60家中国企业在美国主板市场上市,较去年同期增长将近1倍。
在交易所分布上,约75%的中概股登陆纳斯达克,因其对科技、成长型企业的包容,成为互联网、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的首选;
25%的企业选择纽交所,多为金融、制造业等成熟行业龙头,两者合计占比达97%。
业内人士认为,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美股不仅能借助资本力量加速开拓海外市场,更可依托国际资本市场曝光度深化全球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,实现市场拓展与品牌升级的双重突破。
另一方面,对寻求全球化布局的中企而言,美股上市不仅意味着打通了跨境融资的便捷通道,更搭建起跨国并购与产业链整合的高效枢纽,有助于企业国际化发展。